元 赵孟頫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②在一幅美术作品面前,我们首先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要素,它们构造出的视觉秩序让我们产生了第一层审美体验。然后,我们会看到形式要素塑造的形象和场景,比如人物、花鸟、山川川、河流等等。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还能读懂作品中讲述的故事,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再进一步,如果能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社会背景、同类作品的历史脉络,我们还能够对作品的来龙去脉、立意宗旨、历史地位做出判断。至此,我们对美术作品才进行了较完整的鉴赏。

浪子的回归 布面油画 262cm X 205cm
1668年 伦勃朗 荷兰 俄罗斯圣彼得冬宫博物馆藏
荆鼓从兰图卷(局部)( 纸本水墨)
全图31.5cm X 508cm 清代
郑燮 南京博物院藏
线条也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尽管有些线条并不显著,却能辅助我们理解画面,营造出丰富的意趣。例如,南宋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他不厌其烦地用线勾勒出货担上层层叠叠的货物,并留下了“五百件”的字样,可见对自己的描绘技巧极为自信。而此画的精彩不仅在于炫技式的勾线,还在于姿态与眼神的互动:母亲看着怀抱的婴儿货郎看着扒货担的儿童,儿童拽着母亲指着货架,最左侧的儿童看着画外的观众,构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正是这些目光与姿态暗示的线条为画面赋予了活力。
⑤在表现内容的诸多作用之外,线条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论对线条尤为重视,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以“六法”来鉴赏绘画,品评优劣,其中第二法即“骨法用笔”,指的是笔下线条似动物骨骼般劲健有力。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用笔时用了一段话:“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指的是顾恺之作画时成竹在胸,运笔迅速,线条连绵不断,周密完整。因此,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不同,线条就具备了不同的品质。

一般来说,勾质平缓的长线条会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八十七神仙卷》描绘了87位道教帝君与神仙,衣带飘扬旌筛飞舞均由单线勾出,走线圆润连绵,如流水一般,富有动态节律,而短促交错的线条则容易给人紧张、热情的感受。19世纪后期的荷兰画家凡·高擅长用色彩与笔触表达强烈的情感,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常用排列紧密而不连贯的短线,例如他的这幅自画像,虽面色沉静,画面中却涌动着一股狂暴的力量。



捣练图(局部)( 宋蔡本) 全图37cm x 145.3cm
唐代 张萱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形式(三) :材质。美术是基于材料的创造。材料质地各异,金、石、木、棉,或光洁、或粗糙、或坚硬、或柔软,触感不同,唤起的情感反应也不同。中国自古崇尚玉器,玉石质地温润,敲击有清越的声响,因其温婉无暇,也成为美德的象征。丝绸品类极多,柔软光滑是共同特征,轻薄的可以做到“举之若无”“真若烟雾”,引发美好的遐想。

材质是三维艺术基本的表现维度。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是一个大理石的少女头像,她鼻尖秀挺、眼眉低垂,嘴唇圆润饱满,石材打磨得跟皮肤一般透亮光滑帽子上的织物较为粗糙,用短密的纹理表现,转折处可见织物的柔软。罗丹还有意保留了一整块未雕凿打磨的大理石.用粗粉对比莹润,用沉重对比轻盈,让观者的视线停留在少女的面容上。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对材质的使用更为单纯,《空间中的鸟》用极为光亮的青铜制造出一个流线型的形状,虽没有鸟的翅膀,但表现出了飞翔的速度感。

在二维艺术中,材质与体块、空间一样是制造出来的错觉,通过逼真的效果引发人们的触觉想象。北宋画家崔白有一幅名作《双喜图》,画中材质的表现极为精细,古树盘根错节,翠竹细枝劲挺,竹叶柔软,在风中摇曳。喜鹊翎毛层次分明,似有反光的错觉,山兔嘴边的须毛刚硬、背上短毛次之,耳背及耳郭内绒毛最为细软,崔白均用不同笔法一一画出,全画生机盎然。

形式(四) :空间。在我们日常的视觉世界中,人物都是在三维空间中活动,物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安放。对于二维艺术而言,空间则是虚构的,是用多种手段对真实空间的模拟。雕塑是空间性的美术,体块与空间构成正负关系,共同塑造出雕塑的品格。滑田友的《轰炸》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惊慌失措地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雕塑造型浑厚简练母子三人相依,连接为紧密的整体。下半部两个相似的斜向空间强化了疾走的动势,右上方的留白则暗示出危险的临近,渲染出逃亡时刻的紧张气氛。

轰炸(铸铜) 116cm X 90cm x 35cm
1946年 滑田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绘画也一样,空间既提供场景,又能构造出画面的层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总结出用线性透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他们的画面好似打开的一扇窗户。例如拉斐尔所画的《圣母的婚礼》我们会感到空间向后延伸,人物站在真实的广场上,建筑在人物背后较远处,而不是悬在人的头顶,这都是向中间汇聚的地砖界线所造成的错觉这些线条会在地平线上交会于一点。

中国的山水画则不同,它有独特的空间表现法则,不讲究对单视觉空间的模拟,而讲究“山形面面观”,将不同视角下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北宋画家郭熙将之总结为“三远法”。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本人画的《早春图》中前景巨石层叠,山腰烟岚蒸腾,至画面上方山势突死,描绘的是在山下仰视山巅的高远景象。画面左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流出,远山被挡住大半,将观者视线引向山后,画面就有了深远之感。近处·侧母子挑夫相携上岸,一侧渔夫渔归,烟波辽阔,又给人横向宽广的想象,呈现出平远之势。郭熙的三远法让观者在二维画面中产生出丰富的空间想象,这是线性透视所不具备的。
早春图 细节

(被廊柱分割的三组元素)
风俗题材描绘的是日常生活,通常富有寓意,有祝福、劝诫或讽刺的社会功能。人物题材一般要求刻画出对象的容貌形态与精神气质,以形神兼备为上。中国画中,花鸟一类的题材将花鸟鱼虫当作有情之物,讲究“夺造化而移精神”,既追整自然真实,又寄托志向、传达情感。在西方绘画中,静物题材以画日用物品与果蔬花草为主,其中有的画奇珍重器炫耀物质富足,有的画沙漏、蜡烛寓意生命易逝、人生无常。
血衣(布面油画) 100cmX150cm
1972-1973年 王式廓 中国美术馆藏
识别题材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同类题材作品之间的比较是美术鉴赏的重要一环。但也需知道题材只是大致的分类,其分界在历史上常有变化,作品价值不因题材而区分高下。
美术鉴赏的步骤:美术鉴赏可分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描述是用语言陈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是解读作品的形式要素,并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与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辨析这件作品的特点;解释是对美术家为何选择这样的形式与内容来表达主题形成表述;评价是对作品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判定。

(不忍看起誓的妇女与勇敢的小男孩)
(三兄弟伸出手)

怒吼吧!中国 (黑白木刻)20cmX15cm
1935年 李桃 中国美术馆藏
干草车(布面油画) 130.2cm X185.4cm
1821年康斯太布尔 英国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⑦形式分析法与图像阐释法:形式分析法是对构成一件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和空间纵深等形式元素进行分析的鉴赏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审美特征、时代风貌和地域差异。图像阐释法是通过对作品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辨识与分析,联系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主题的鉴赏方法。客观而准确的美术鉴赏是形式分析与图像阐释综合运用的结果。
